半推半就是什么意思(形容感情半推半就的成语)

在强奸案中,采取殴打、捆绑、扼喉等典型暴力行为作案的,比较容易认定,因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且有暴力留下的痕迹。而近几年来的强奸案,多在各种各样的“约会”过程中发生,存在“半推半就”情况,女方报案说是“推”违背了自己的意愿,男方则辩解说是“就”女方同意的。由于这种案件多发生在相对封闭的场所、且无第三人在场,相关证据的缺失,让司法机关也十分头疼,如果认定”推“男方构成强奸罪,如果认定为”就“那就需要有更充分的证据,但结果往往让男性朋友很受伤。今天,我就给大家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。

“半推半就”的法律含义:

“半推半就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思是心里愿意,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,出自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一折:“半推半就,又惊又爱,檀口揾香腮。”

“半推半就”并不是法律用语,被借用到强奸案中描述一种即有“推”又“就”的情形,难以判定女方意识的一种状态。

《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》(已废止)“有的妇女与人通奸,一旦翻脸,关系恶化,或者事情暴露后,怕丢面子,或者为推卸责任、嫁祸于人等情况,把通奸说成强奸的,不能定为强奸罪。在办案中,对于所谓半推半就的问题,要对双方平时的关系如何,性行为是在什么环境和情况下发生的……”

”半推半就“有时让男性难以把握。

男性和女性在性认知上有着天然的区别,正是这种区别引发了一系列的强奸案件。受传统文化影响,女性在发生性关系时,特别是彼此之间的第一次,基本都处于被百思特网动状态,因为她们认为羞涩、矜持甚至推辞是一个”好女人“的表现,所以这时的言词、举止的”推“,会被大多男性认为内心的”就“。这也是被”误会“引发报案的一个原因。

“半推半就”难以界定的原因:

这种性行为多是发生在熟人百思特网之间,如恋爱关系、情人关系、网友关系、也有嫖娼,且大多也是第一次发生性关系。他们在进入案发场所时不管是明知还是被骗的,都是自主行动。在案发过程中,处于封闭空间无第三人在场。不管出于什么原因,只要女性拎着内裤、床单去报警,男方就处于被动局面。女方去报警,肯定说自己是被强迫的。那么,男方又如何能证明在发生性关系时女方是自愿的呢?案发之前的自愿,并不代表案发之中的自愿;自主进入场所的自愿,并不代表发生性关系的自愿;亲昵动作的同意也不代表发生性关系的自愿。恐怕没有哪一个男性在这种情况下有全程录像的癖好吧?如果有,还真就好了!

司法机关办案过程中的“偏见”,也让冲动的男性倍感痛苦

在当今社会,每当有暴力事件发生,同情弱者是绝大部分的本能反应。所以,在这种强奸案中,司法机关会根据被害人的陈述,勾勒出案件的大体框架,并由此展开侦查。当双方说法不一致,即女性认为自己是“推”,犯罪嫌疑人则认为对方是“就”,当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女生是自愿还是强迫时,司法机关往往偏向“被害女性’,并产生无条件的信息。如”山木培训“强奸案中,只要被害人的陈述符合胁迫之下常理反应,符合案件基本事实,虽未能印证,但有合理解释,同样可以认定其真实并采用。就可以排除其它可能,而相关细节也不需要证据支持。

司法机关如何在”半推半就“情形下判定女性是自愿还是强迫呢?

因为这种案件发生空间的特殊性,很难有百思特网直接证据对女性的意志进行判定。司法机关根据《解答》(虽已废止,但仍有实用价值)可通过案发事前、事中、事后三个角度综合分析判定女性是自愿还是强迫,虽然这种办法证明力是有限的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事前看双方是否认识、亲密程度、有未谋面,双方对将要发生的性行为是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的;事发时看选取的地点、看双方身上有没有伤痕、衣物破损以及求救情况;事后看被害人的表现、是什么原因报警,是被人知道碍于情面还是索要钱财不成?这些都需要司法机关进行综合分析判定。

案例:

黄祥和李燕(均为化名)是同乡都在济南打工。在老乡会上认识后发展为情侣关系,黄祥多次要求和李燕发生关系,都被女方拒绝。情人节这天,李燕要求黄祥给自己买一个手机,黄祥当时笑着提出一个条件就是和女友到宾馆休息一晚上,李燕当时只是笑着说‘你快买吧’,黄祥便买了手机送给女友,然后二人便到了附近一家宾馆开了一个房间。在宾馆里二人接吻亲热,在男方要求发生性关系时,女方使劲去推男方,后又将男方的被抓了两道血痕,男方强行发生了关系。事后,二人还一起洗了澡,但第二天黄祥便收到李燕的短信,说要他赔偿自己5万块钱,否则便去告他强奸,黄某祥没有理会,第三天便被公安带走。经过警方调查及查询短信记录,认定是情侣纠纷引起, 最后黄被无罪释放。

结束语:

冲动会受到惩罚的,在此提醒大家要洁身自爱,不要自己摊上这事,到时脸面丢尽后悔就晚了。婚外情是家庭的毒瘤,出来混总是要还的。恋爱之中的男女也要节制,婚前性行为,修成正果结婚那是幸福的前奏,分道扬镳是永远的痛!

版权声明:
作者:bianji456
链接:https://www.shoujiroot.com/archives/80156.html
来源:手机教程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